一堂思政课就是一场思想的远征,一次讲述就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于2025年4月18日举办“赓续红色基因 勇担绿色使命”院级思政大比武活动,23级团支书贾棋烁、朱靖昀等十名学子同台竞技,将吕梁精神的红色火种与“两山理论”的生态智慧熔铸于青年话语体系,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解码发展命题的思想自觉与实践担当。
黄土高坡的精神图腾:吕梁精神何以跨越时空
“吕梁儿女用小米加步枪撑起民族的脊梁,今天的青年更要用科技与智慧筑牢强国的根基!”贾祺硕以《吕梁精神:闪耀在黄土高原的红色光芒》为题,通过VR技术复原抗战时期吕梁兵工厂场景。影像中,锈迹斑斑的造枪模具与3D打印的现代军工部件形成时空对话,揭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嬗变。她走访山西吕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获得的珍贵口述史,印证了“创新求变”始终是红色基因的内核:“战争年代造枪炮,和平时期做醋雕,变的技艺,不变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现场评委轻工与食品学院22级本科生辅导员叶青点评道:“这堂思政课用‘青言青语’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让红色精神可触可感。”
绿色发展的青春解码:生态账本里的共富密码
朱靖昀则以“00后生态观察员”视角,在《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我们如何接续答题》演讲中,用三个“生态账本”解构发展命题:浙江安吉竹林碳汇交易电子凭证、江苏盱眙小龙虾生态养殖监测数据、学院参与的云南古茶树保护性开发方案,三组数据动态演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当我们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每棵树的碳足迹,用生物传感器监测水体健康,绿水青山就成了可计算、可交易的‘绿色银行’。”她带领团队设计的“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模型”,已在南京浦口区试点应用。现场展示的乡村儿童用回收秸秆制作的手工艺品,更印证了“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深远意义
大思政课的创新突围:知与行的双向奔赴
比武现场,课程设计凸显“三个融合”: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的融合、理论阐释与专业特色的融合、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的融合。参赛选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塞罕坝林场建设场景,通过代谢组学分析解读传统食品工艺的生态智慧,将轻工学科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创新点。学院团委书记杨韦总结强调:“要打造‘带着露水珠、沾着泥土味’的思政金课,就要引导青年既做红色基因的‘解码者’,更当绿色发展的‘施工员’。”
本次活动是南京林业大学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通过搭建“理论比武—实践转化—价值输出”育人链条,实现从“我听讲”到“我创造”、从“学知识”到“担使命”的深层转变,为培养新时代“红绿相融”的生态文明建设者探索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