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风景园林学院与扬州城市规划设计院风景园林所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社会实践实训基地”。此次合作突破传统框架,以“项目驱动+场景化教学”为核心,致力于培养能解决复杂城市生态问题的景观设计人才,助力扬州“公园城市”建设。
校企共探:从“需求清单”到“培养菜单”
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唐旭在调研座谈会上强调,此次合作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行业痛点,重塑人才能力图谱”。他提出三大可能行动路径:
1.需求画像:通过企业访谈、岗位能力模型分析,梳理景观行业对数字化设计、生态修复技术等新兴技能的需求;
2.课程重构:将企业真实项目(如古运河景观带更新、社区微绿地设计)纳入课程设计,打造“真题真做”教学模式;
3.双向赋能:企业专家进驻课堂讲授行业标准,学院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形成“师资共育”生态圈。
扬州城市规划设计院风景园林所吴凡表示:“当前城市更新亟需既懂传统造园技艺、又掌握GIS空间分析技术的跨界人才。我们会开放设计项目资源,缩短理论与实战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机制:打造“设计工坊+田野实验室”双平台
区别于过往合作,此次共建首创“双场景”育人模式:
设计工坊:企业提供在研项目(如瘦西湖片区景观提升),学生以“见习设计师”身份参与方案竞标,成果直接纳入企业备选库;
田野实验室: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设立实践基地,师生团队开展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监测等课题研究,数据反哺企业项目决策。
此次合作不仅是校企资源的“立体链接”,更是一次“教育回归真实问题”的革新。未来,学院将以基地为枢纽,推动“课堂—项目—社会”三环联动,让学生在古城保护、低碳景观等国家战略中锤炼担当,让设计“扎根泥土”,赋能城市有机生长,为“绿杨城郭”增添青春笔触,为行业输送“脚下有泥、心中有图”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