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校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在防控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逐步全面恢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的形势下,我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结合社会实际,围绕“返家乡”开展了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爱国精神。以实践调研引领广大青年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林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着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谱写着弘扬青春正能量的美好诗篇。
一线实践出真知,志愿服务暖人心
疫情期间,我校部分学生助力企业复工、社区防控等工作。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生来到南京杰思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参与企业复工,对企业生产进行了参观、走访,深入了解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协助芯片的生产检测工作。林学院118名学子奔赴新疆在林业基层了解工作情况,在林场实习,为国家林场经济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青春报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校一部分学生志愿者进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等志愿服务活动。徐择清同学积极报名参与了南京市少年宫组织的志愿活动,作为班主任老师维持班级秩序,在亲身体会中理解了学生时代班主任的不易。经济管理学院组织了志愿者团体,进行定点帮助活动,他们参与到新时代志愿者文明服务、在社区开展实地志愿者对接服务,通过大数据信息对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发挥所学知识,编排安全、卫生公益广告,制作海报、视频,发布在各大社交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公共卫生知识。疫情期间,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崭新的人生经历,不仅是精神与意识的磨练,更是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的自我提升。
乡村调研显身影,扶贫走访予助力
暑期,我校同学在低风险地区开展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医疗扶持、电商带货、就业服务、资源对接、信息服务、志智双扶等活动,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凝聚力量、贡献智慧。
生物与环境学院开展生态水文调查与环境保护调研。生环院小组以“(常州段)生态水文调查与环境保护调研”为主题,重点对常州段的河道资源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综合功能提升等方面提出治理保护措施。轻工与食品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进行了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调研。他们在对常州市新北区中华恐龙园的实地走访中,对恐龙园及周边商业街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疫情期间的运营情况。外国语学院组建团队探寻冶山生态旅游国际化之路,前往六合区冶山街道进行实地走访考察,感受当地振兴建设与发展成效。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效益,发现乡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结合资料文献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当地的乡村发展添砖加瓦。此外,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陈文龙同学作为高黎暑假社区的义工,虽然辛苦,他在社区活动中始终被浓浓的暖意包围。陈达标同学参与了头铺镇扶贫办的工作。“在扶贫普查之中,我看到那些因为国家的帮助和政策的力量成功脱贫的人们,他们有的是通过养殖业得到了国家的补贴,有的是通过特色种植业,也脱贫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给予的不同政策,把一户一案的政策落实到户,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在扶贫办实习时间里,他每每谈起所见所闻都无不感叹。
创新实践勇争先,线上实践展风采
本次暑期实践与以往不同,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云调研”“云实践”“云创新”“云访谈”等线上实践形式,注重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策划开展了"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征集”、“2020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调研报告征集”、“镜头中的三下乡"等系列线上活动。
水杉支教团来到了大凉山盐源县树河镇,跨越两千公里,为山区孩子送去“云支教”。今年的支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志愿者在线上开展网课教学,在现场的志愿者则协助线上“云支教”,解决技术问题。植根大凉山树河镇的山水之间,用知识与智慧,贡献青春力量。此外,我校李海楠、刘雯、魏双秋、王海龙、蔡一姝组成的实践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疫情背景下野生动物保护公众关注度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程度后,他们通过公众号、讲座等方式进行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经济管理学院李璟同学对国家水利重点工程江苏省镇江市谏壁抽水站进行“云调研”。他了解到谏壁抽水站已进入防汛排涝工作,累计从太湖湖西流域向排水达到4.48亿立方米,极大缓解了镇江主城区、京杭大运河、太湖的防汛压力。李璟同学还对抽水站的日常检验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丰富的调研数据。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从七月上旬持续至八月下旬,截至发稿时,在线下,我校共组建各类社会实践团队共34支,团队总人数为198人,涉及江苏、贵州、广州、上海等省市。在线上,我校师生通过“云调研”“云分享”“云实践”“云接力”等活动共收到1040份征文,“南林青年”公众号上宣传推文26篇,团委官网关于校赛项目的通知18篇,微博云接力216次,视频49次,学生实践感悟625篇,学生一线调研122次,“畅想2050”学生参与材料975篇,学生实践材料959篇,名师大讲堂观看记录700左右,奋斗云分享观看记录300左右,导师会客厅对接成功项目6次,青年学习汇15次,全校社会实践共计参与18731人,校团委共收到“返家乡”社会实践投稿1040篇,累计通过“南林青年”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社会实践专题推送6篇,除中高风险地区外99%覆盖全体在校学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南林学子在疫情期间义无反顾投身实践,向社会、向他人学习,掌握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也明确了传达了南林青年的精神和态度。就像习总书记在与大学生进行访谈时说的那样,“青年人通过深入的社会实践,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伟力,深切感受人民领袖春风化雨般滋养青年心灵的精神魅力,从而更加自觉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