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23级科硕支部顺利开展 “金陵艺径,重寻初心之路”主题党日活动

吴苏兰、朱婷/文字 吴苏兰、陶皓淼/摄影 陶文娟/审核 发布时间:2024-12-22浏览次数:96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设计实践的深度融合,2024年12月10日,艺术设计学院23级科硕支部全体党员学生共同开启了“金陵艺径,重寻初心之路”主题党日活动,于古都南京的岁月长卷里,领略艺术风华,增强文化自信,重温初心使命。

理论强基筑厚土,砥砺前行固根基

活动前夕,支部成员首先于校内进行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论集中学习,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热烈的讨论,大家深刻领会了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红色足迹探梅园,伟人风采笔中绘

理论学习结束后,12月10日上午,支部一行来到了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内,全体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由支部书记吴苏兰同志领誓,庄严地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场馆内回荡,每一句誓词都饱含着党员们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坚定。

在庄严肃穆的入党誓词重温之后,全体党员继续踏上初心之路征程。23级科硕党支部为每位党员准备了“金陵艺径,重寻初心之路”党日活动速写本,鼓励大家在参观学习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图书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的过程中,在追寻初心的道路上,以文字记录感悟,或以画笔描绘历史。将每一次的学习体验与心得,转化为珍贵的学习资料与精神财富。

在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参观学习过程中,丰富的历史资料与生动的展览场景吸引了每位党员的目光。部分党员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以画笔为媒介,仔细观察建筑、陈设、物品、历史图片等元素,用心绘制出一幅幅历史瞬间,将亲眼所见的转化为艺术作品,抒发了个人对这段峥嵘岁月的深切理解。

在周恩来图书馆内,支部成员们集体参观“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京档案史料展”。展览中,党员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讨论,分享着彼此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感悟与思考。支部成员不仅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学习心得;更以思考者的角度,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意义,用心去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支部成员参观了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以及周恩来、董必武曾经乘坐的汽车,了解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在旧居的庭院里,中共代表团留下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依旧生机盎然。这些植物不仅为旧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整个参观学习过程中,23级科硕党支部全体党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学们不仅用眼去看、用脑去想,更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这种认真、细致、深入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个人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更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融于红梅里,匠心传承中华风

经过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23级科硕支部成员来到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梅园新村街道团工委书记朱源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漆扇与丝网印刷的制作方法,并从选材、设计到制作、成型进行了示范。

支部成员们分组参与了漆扇与丝网印刷的体验活动。在漆扇制作环节,同学们挑选了带有红色文化元素的扇面,彰显党的辉煌历程与革命精神;发挥个人创新思维和艺术才能,选择颜色搭配,认真调配漆料,用心设计布局。滴漆、划漆、浸扇,将漆料图案巧妙地转移到扇面,形成了一幅幅独具匠心的作品,表达了对党的热爱与敬仰,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丝网印刷体验中,同学们手持刮板,将油墨从丝网版的网孔中缓缓挤压至下方的帆布袋上。随着刮板的移动,鲜艳醒目图案逐渐在帆布袋上显现,通过精致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传统纹样在现代载体上焕发出新的活力。红色元素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一次致敬,也是现代审美趋势下的一次大胆尝试与突破。

在体验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展现出了极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更体现出了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尊重。他们相互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这种团结协作、互助共进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更是同学们在未来学业与职业生涯中应当持续弘扬并努力践行的宝贵品质。

文学客厅促交融,艺术跨界共发展

夜幕降临,细雨淅沥,却未能减少支部成员们的艺术热情。支部成员来到了南京世界文学客厅,这里灯火通明,气氛热烈。在这里,大家观看了现代新型投影技术在建筑外立面幕墙上的光影展示。在光影交错中,建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同学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的无限可能。

光影展示后,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以“博物馆的跨文化思维”为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在博物馆展览幕后的创作策展故事。馆长以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案例和独到深刻的见解,为大家揭示了博物馆在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讲座结束后,支部成员们纷纷表示讲座激发了他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热情与好奇心,促使个人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艺术与文化的学习与探索之中,努力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未来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和创造更多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

初心如炬照前路,多元共融创新行

此次党日活动,支部全体成员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记录下这段寻根问史、砥砺前行的初心之旅。从理论学习出发,经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体验、拓展交流启发等系列活动,重温革命历史、体验传统文化、探索艺术交流。

23级科硕支部的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们,始终坚守着多元共融的行动理念,致力于携手共筑美好社会。凭借各自的专业技能与满腔热忱,在多个领域内积极作为,绽放光彩,从环境保护的前线到文化传承的深处,从社区发展的现场到历史缅怀的红色基地,无不留下了他们青春洋溢的身影和不懈奋斗的足迹。陶皓淼、吴苏兰等赴高邮市、深圳市、云南省开展生态科普讲座、非遗技艺传承、设计创新实践、乡村墙绘计划系列活动;李延文、谢玉星、续晓楠在南京多个社区开展科普宣讲、特色互动及文创设计,多元化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徐雅静组织开展秦淮区洪武路街道王府园社区参与文艺表演义卖活动,并与张欣冉、徐子媛、韦姿言探索金牛镇文化旅游资源;卢斯婕、李悦玲在石塘村、阳沟村走访调研,通过艺术创作和老年人摄影,助力乡村发展;杨兴业、唐博洋、张萌萌、林铎基、梅深傲前往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学习;孙逸妍、阙云桦、石燕飞、肖艳萍、钦元昭、卢文悦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非遗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施帆赴扬州市、泰州市实践考察“河长制”现状;李雨珊前往南京乡伴苏家理想村采访杰出校友,记录时代故事;吴苏兰、施帆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愿支教。支部成员各自以不同方式为社会、乡村及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在未来,支部成员将所学知识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将宝贵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实际行动,担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