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记忆 守护历史根脉 ——轻工与食品学院团队开展返家乡寒假实践活动

韦文嘉/文字 韦文嘉/摄影 叶青/审核 发布时间:2025-02-16浏览次数:715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精神,我校轻工与食品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分赴浙江嘉兴,山东济南和青海海东开展以红色古籍修复保护为主题的返乡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走访红色场馆、对话修复专家等形式,探索红色文献保护新路径,为赓续红色文脉贡献青年力量。

寻迹南湖:在红色热土感悟历史使命

调研当日,团队一行人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着重考察了包括《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中共一大手稿复刻件等在内的红色古籍的当前保存状况。那泛黄的书页、斑驳的字迹,仿佛在静默中诉说着革命岁月的沧桑与辉煌,让每一位队员深切感受到红色古籍作为“触手可及的历史见证”,所承载的无可估量的党史价值与深远意义。 


对话匠心:解码古籍修复的科技密码

在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内,团队有幸与专家举行了一场聚焦于古籍修复与保护的面对面座谈交流。会上,我们深入剖析了红色古籍在修复与保护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详细了解了为防虫蛀而采取的保存措施,以及修复过程中纸张脱酸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专家们强调,红色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不仅关乎古籍内容的完整传承,更是对红船精神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深刻弘扬与接续。

寻迹山东:探访红色记忆,感受历史厚重

在山东博物馆,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红色记忆”展览,近距离观赏了众多珍贵的红色古籍。这些古籍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程,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现场探访:河湟文化博物馆的红色古籍宝藏

在河湟文化博物馆内师生们的目光被馆内琳琅满目的红色古籍紧紧吸引。这些古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更是革命精神与民族情感的深厚载体。通过细致入微的观赏与学习,师生们深切体会到了红色古籍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启示意义,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此次“红色古籍修复保护”主题调研活动,不仅让我校学子在实践中增长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加深了学生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他们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热情。通过实际行动,团队为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发扬贡献了青春力量,也为构建文化自信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