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是中华民族传承生态智慧、践行绿色使命的重要载体。1915年,中国近代林业先驱凌道扬、韩安等人倡议设立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旨在唤醒民众造林护林意识;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植树节改为3月12日;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确立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这一节日凝聚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承载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更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春风拂绿,青春当“燃”,植树添绿正当时。在第47个植树节来临之际,南京林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秉持“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理念,组织动员全校青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植树节活动,引领青年学子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队,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南林青年的绿色担当。
白马校区:同植一片成长林共筑绿水青山梦
白马校区以“同植一片成长林 共筑绿水青山梦”为主题,组织青年师生代表共同栽种树苗。校党委副书记缪子梅,原校党委副书记张树泉,原副校长、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赵林,原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国英,校党委常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董博等全程参与活动,活动通过“劳动+育人”模式,将生态实践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搭建了践行生态使命的生动平台。
淮安校区:海棠依旧·共筑绿梦
淮安校区以“海棠依旧·共筑绿梦”为主题,由“周恩来班”牵头开展西府海棠种植活动。青年师生携手栽种海棠树苗,成立养护小组,未来还将举办赏花会、读书分享及恩来精神主题教育,致力于打造集生态与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海棠园。以“花瓣相伴、根系相连”的意象,引导青年学生感悟革命精神,传承共产党人“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情怀,将生态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各二级学院:学科赋能创意纷呈
我校各二级学院依托各类专业特色,举办了独具特色的学院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特色项目,也有跨学科融合与社区联动的创新实践。林草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开展水杉歌朗诵、耕读坊共读、“一锹春风栽锦绣 万里金陵绘丹青”植树节特色活动,将“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外化为行动,彰显南林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土木工程学院聚焦“绿色低碳·智慧建造”主题,举办“筑绿未来——低碳结构创新模型专题展示”,通过建筑模型与桥梁设计展演,呈现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技术,以明信片互动深化可持续建造理念,激发青年学子投身绿色建筑研究的热情。风景园林学院推出“心灵的‘植’纹密码”活动,通过“绿意诗集”接龙和校园寻树打卡,将心理健康与自然疗愈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以绿植疗愈心灵、感知生命。艺术设计学院以“艺笔绘春,艺绘绿韵”为主题,设置知识问答、手工DIY、套圈游戏等摊位,用艺术创作传播环保理念,打造“可带走”的绿色记忆。理学院携手科利华小学举办“绿影童行,共向未来”科普活动,以“大手拉小手”形式普及“双碳”理念,深化青少年生态意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推出“校园植物打卡”实践活动,以“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模式,结合自然教育积分机制,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植物信息共享、实地观察与影像记录,建立低碳出行与生态保护的科学认知。轻工与食品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以及生命科学学院联合红山街道开展“绿动未来,共植希望”实践活动,吸引百余名幼儿园师生、社区工作者参与,通过趣味课堂和分组植树,传递出“环保理念代际传承”的南林理念。
我校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此次植树节系列活动,既是南林青年践行生态使命的缩影,更是学校服务国家“美丽中国”战略的生动写照。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堂课到一生志,南林人以行动诠释了“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赤子之心。
未来,南京林业大学还将持续深化“绿色+”实践育人体系,以“林”为媒、以“绿”为笔,引领南林青年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勇担先锋、久久为功,为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贡献南林智慧与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