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下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了一场以“豚话南京——江猪子眼里的长江故事”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周威受邀主讲,为2024级广告与新媒体方向的研究生带来了一场融合生态科学与人文关怀的生动课堂。课程围绕南京“依江而生”的城市特质,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关系,并聚焦长江江豚保护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1. 南京“江城共生”下的生态之问
周威以南京下关电厂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画中南京”系列影像展示城市发展与长江生态的互动关系。“一代代南京人用双手让城市繁盛,在与这座城市比邻的长江里,人类的影响也在无声带来改变。”他列举白鲟功能性灭绝的案例,强调长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并讲述中华鲟科学放生的实践,揭示物种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的深层关联。
在互动环节,周威分享了亲身参与的江豚救助经历:从搁浅个体的紧急施救到栖息地修复的长期跟踪,生动展现了江豚的脆弱性与生命力。江豚的存活状况是长江生态的“体检报告”,他通过分析江豚的生理特征、群体活动规律及生育困境,呼吁在场学生关注江豚的生存危机,并推荐科普读物《鲸叹》,引导学生从科学视角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 江豚与黑鸢——南京生态的“晴雨表”
“江豚与黑鸢是长江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它们的存续牵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周威以南京段江豚与黑鸢的共生关系为例,阐释旗舰物种的生态价值:江豚通过捕食中小型鱼类维持食物链稳定,黑鸢分解动物残骸,二者共同构成南京水域生态健康的“双保险”。他特别提到,黑鸢虽未被赋予传统文化符号意义,但其在生态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现代南京的环保象征。
3.从“邻居”到“守护者”——南京的江豚保护实践
面对“如何与长江生灵和谐共处”的命题,周威展示了江豚生存面临多重威胁:密集航运干扰其声呐导航,水体污染导致栖息地退化,涉水工程与岸堤固化压缩活动空间,过度捕捞及非法渔业加剧食物短缺。同时他重点剖析了南京特色的保护措施,如跨区域协同、科技赋能、生态修复、禁捕退捕等。近年来,通过多方协作,长江南京段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约65头,印证了“生态优先”的可行路径。最后,周威指出保护江豚对南京和长江来讲都有重要的意义,并欢迎大家参加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活动,为长江大保护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