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师生创作的生态人文纪录片《雪山回响》获江苏卫视《新闻眼》节目专题报道,该片从全球120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最佳保护故事”提名。影片由我院教师黄霁风带领学生黄佳佳、张静、陈夏、黄一梦、冯敏佳、高浩文、梁卓于2024年1月摄制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影片制作完成后曾在多地展映,获得观众好评。这部由00后学子主创的影片,以滇西北高原为舞台,记录了两代护猴人与“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的共生传奇,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
跨越山海,00后学子用镜头丈量生命
在海拔4700米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京林业大学师生团队历时30天,穿越崎岖山路与原始森林,跟随傈僳族护猴人余建华父子的足迹,用镜头捕捉滇金丝猴的灵动身影。由黄霁风老师指导,黄佳佳、张静等7名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组成的创作团队,以专业视角记录下护林员与猴群“同频共生”的日常:清晨唤醒猴群的悠长呼喊、守护幼猴的专注凝望、雪原跋巡的坚实背影……这群“象牙塔”里的00后,在零下低温中坚守拍摄,用冻红的双手托起设备,以当代青年的敏锐感知诠释生态保护的重量。
从猎人到守护者:一场跨越30年的生命对话
影片聚焦傈僳族老人余建华从“神枪手”到“护猴人”的蜕变之路。面对盗猎猖獗、猴群濒危的困境,他放下猎枪,带领村民组建护猴队,用十二年光阴赢得滇金丝猴的信任。当儿子余忠华从都市回归雪山接过父亲的使命,两代人的坚守化作响古箐山谷间最深沉的回响。学生团队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将护林员与猴群“互为家人”的温情、保护区从荒芜到繁盛的生态蝶变娓娓道来,更揭示出中国乡村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共生之道。
专业铸就品质:让世界听见中国保护故事
“我们曾在崎岖的山路、森林和雪原跋涉,只为捕捉那些珍贵而真实的瞬间,不仅记录下了滇金丝猴及其守护者的故事,也展现了中国西部乡村在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挑战。”指导老师黄霁风回忆,学生们在陡坡上架设设备跟踪猴群迁徙,用无人机航拍呈现雪山森林的壮美肌理。影片以超高清画质、多维度叙事结构,将傈僳族文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议题深度融合,被大赛评委誉为“充满人文温度的生态影像范本”。该片已在全国多地展映,成为传播中国生态智慧的生动载体。
回响不息:南林人的绿色使命
正如张静所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雪山回响》,是跨越人文与自然的对话,是来自雪山的来信。从影片表达的意向中,我们看见了余家父子种下的春天。从课堂理论到田野实践,从技术探索到价值传递,广播电视专业学子以影像为媒介,践行着“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南林精神。就像主创团队所言:“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护猴人的故事,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将持续发挥学科优势,鼓励学子用专业力量记录绿水青山,让更多“雪山回响”激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