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25年8月,南京林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3级林学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清流先锋队”前往安徽省滁州市,开展以“水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滁州市清流污水处理厂、清流湿地公园及节水教育基地,深入了解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先进技术与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此活动受到滁州日报刊登。
探秘污水处理全流程:从“浊”到“清”的科技之旅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滁州市清流污水处理厂,作为主城区核心污水处理单位,该厂集成了滁州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设施群,日均处理污水15万立方米,服务人口超45万。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沿工艺流程依次参观了粗/细格栅、旋流沉砂池、改良型A2/O生物池、高效沉淀池等核心单元:
预处理环节:粗格栅拦截塑料袋等大体积漂浮物,细格栅进一步过滤细小悬浮物,旋流沉砂池通过离心力分离砂粒,展现了物理处理的“第一道防线”。
生物处理核心:改良型A2/O工艺通过厌氧、缺氧、好氧三段反应,高效去除氮、磷等污染物。团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现场采集水样,对比各工艺段水质变化,直观感受微生物的净化能力。
智慧化管控:出水在线站房中,成员们了解到国家实时监控系统对出水COD、氨氮等指标的严格监管,水质数据直接上传至生态环境部平台,确保达标排放。
走进实验室与节水基地:解锁水生态治理的科技密码
厂区化验室内,技术人员向团队演示了水质检测指标的测定方法,并进行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操作方法教学,充分展现水质分析的严谨性。
随后,团队参观滁州市节水教育基地,通过互动展板、沙盘模型和虚拟现实技术,学习水资源循环利用知识。
湿地公园生态调研:水质净化的“自然解法”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团队前往清流湿地公园开展生态调研。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厂的“生态延伸”,通过稳定塘、表流湿地等自然工艺,将尾水提升至地表水IV类标准(GB3838-2002)。
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深入了解湿地净化系统的三重协同机制——物理过滤、化学吸附、生物降解,这一复合系统不仅实现了水质提升,更营造出香蒲丛生、群鸟栖息的生态景观。团队成员结合林学专业背景,对湿地植物群落(如芦苇、菖蒲的分布密度与根系特征)进行测绘记录,验证了植物配置与净化效率的正相关性。
实践总结:从技术探索到生态担当——青春助力生态发展
调研结束后,团队从林学专业视角出发进行实践总结,提出优化湿地耐寒植物配置、系统引进耦合生态浮岛技术等建议,为区域生态治理贡献方案。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水生态系统的认知,更展现了中国青年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担当。南京林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实现学术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